方回春堂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杭州"方回春堂",是中国最古老的国药馆之一。清顺治六年(1649年),钱塘籍人士方清怡创办了国药号"方回春堂"。方清怡出身于中医医药世家,精通药理,悉心研究明代万历年间杭城名医吴元溟的《痘科切要》、《儿科方要》,常以家传秘方研制丸药,使沉痈久病之人得以康复。
品牌特色
到了21世纪,方回春堂拥有2500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布局也是传统的明清江南特色。细分为国医馆、国药馆以及参药号。国医馆是省市的医疗定点机构,拥有诊室20多间,上百年历史的家具烘托出中医药的神秘。而络绎不绝的人流更显示了其作为百年老字号的魅力,但是方回春堂的成就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
品牌文化
方回春堂始终遵循"许可赚钱、不许卖假"的祖训,以善待顾客、善待客商、善待员工为理念,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创造出具有方回春堂特色的中药文化,店堂的每一处装饰,每一处摆设无不显示出方回春堂的古老和其特有的魅力。自古以来,医无定法,药无定品,国药事业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杭州曾为南宋首都,是著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古代药典)发祥、颁发之地。朝廷旨办的太平惠民局分布在城区东西南北中五处,城内著名药铺数十家,药摊、药贩、药膳、药饮不计其数。在御街中段的保佑坊、太平坊、中瓦子、市西坊和猫儿桥一带最为集中。由此,历代名医辈出,名店迭起,名药更新,上下700余年,不局于一尊。稍有名望的医家多自立门户,而一般职医者则多依附于中小药店应诊,名为"坐堂医生"。此外,也有边行医边卖药材的个体医生,靠祖传单方、验方行医配药为生,民间称为"草头郎中"医和药分家更为明显,促进了此后较大规模的中药铺的不断开设,成为清代杭州国药发展的重要特征。
此外方回春堂还十分重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要保持信誉,不仅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也要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业务的提高,并由各个部门的老药工担任教师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而对于员工的奖惩及工作规章制度也有一套严格的方案,除了基本的工作制度外,还要求员工做到:顾客到店后要主动站立热情招待,绝对不能怠慢,哪怕是再挑剔的顾客也要耐心细致地服务;针对顾客的需求,介绍相应的中药产品;就算顾客没有选中需要的东西,也不能面露不高兴的神情,应以笑脸相送,期待顾客的下次光临,对于那些年老体弱、身有残疾不方便走动的人,坚持送药上门;对于那些生活贫困需要买药的病人,一律以最低的价格卖给他们,甚至有时还会免费提供。方回春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为自己、为顾客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长此以往,自然赢得百姓信任。
同时方回春堂也很注重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创新。据著名的中医学家史奎均回忆,他很小就跟随父亲史沛堂(中医名家)学医,在解放前就和方回春堂有很深的渊源。当时的史氏开了一家中医诊所,并且十分信任方回春堂,因此诊所所开的方子都拿到方回春堂去抓药,史奎均也经常随父前去方回春堂。其中有个药师名叫杨树堂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每年过年史奎均的父亲都要带着他去杨树堂家吃饭,久了以后他便知道杨树堂是一个中药师,他十分重视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研究,而这项工作在当时是很少有人涉及的,研究的人也很少。而杨医师却看到了其潜在的发展,在方回春堂设了一个研究所,专门搞中西医相结合的现代医药研究,这在当时中医界是罕见的,而且经常与史沛棠及张石富(后任红会医院院长)共同进行探讨,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特别是在丸药的制作方面,杨医生经过多次的实践,终于研制出如何使丸药在浸泡的过程中更好地提炼出有效的成份而不使丸药的药性减弱,大大提高了丸药的药用功效。